柏虎资源网

专注编程学习,Python、Java、C++ 教程、案例及资源

UG建模到编程完整流程详解_ug建模使用教程

第一阶段:三维建模

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创建出产品的三维数字模型,它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。

  1. 概念与草图
  2. 根据产品需求,使用NX中的【草图】功能绘制二维轮廓。这些草图是生成三维特征的基础。
  3. 定义几何约束(平行、垂直、相切等)和尺寸约束(长度、角度等),确保草图完全定义且易于修改。
  4. 三维建模
  5. 实体建模:通过【拉伸】、【旋转】、【扫掠】、【孔】、【倒圆角】、【抽壳】等命令,将二维草图转化为三维实体。这是最常用、最直观的建模方式。
  6. 曲面建模:对于具有复杂外观的零件(如汽车车身、消费电子外壳),需要使用【通过曲线组】、【通过网格曲面】、【填充曲面】等高级曲面命令来构建光顺的A级曲面。
  7. 同步建模: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,允许你直接修改模型的面、边等特征,而无需关注其历史建模过程,非常适合修改来自其他格式的“无历史”模型。
  8. 装配设计
  9. 如果产品由多个零件组成,需要使用【装配】模块。
  10. 通过【对齐】、【贴合】、【同心】等约束关系,将各个零件按设计意图组装在一起。
  11. 进行干涉检查,确保零件之间没有意外的碰撞。
  12. 工程出图
  13. 虽然编程主要依据三维模型,但二维图纸对于标注公差、技术要求、基准等信息至关重要。
  14. 使用【制图】模块,从三维模型自动生成三视图、剖视图、局部放大图等,并标注尺寸和注释。

第二阶段:加工准备(CAM前期)

在进入编程之前,需要对模型和加工环境进行准备。

  1. 模型分析与修复
  2. 检查模型是否存在破面、微小缝隙或不完整的几何体。CAM模块对模型的完整性要求很高。
  3. 使用【分析】工具检查拔模角、最小圆角半径等,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刀具选择。
  4. 毛坯定义
  5. 明确加工前的原材料(毛坯)的形状和尺寸。它可以是长方体、圆柱体,或者是通过建模创建的近似形状。
  6. 创建加工坐标系(MCS)
  7.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加工坐标系定义了机床的编程原点(通常与对刀点重合)。
  8. 需要根据零件的装夹方式和机床结构,合理设置MCS的原点和方向。

第三阶段:数控编程(CAM)

这是将三维模型转化为机床可识别代码的核心环节。

  1. 创建工序
  2. 型腔铣:主要用于开粗,快速去除大量余量。
  3. 平面铣:用于加工平面区域。
  4. 深度轮廓铣(等高铣):用于侧壁的精加工或半精加工。
  5. 固定轴轮廓铣:用于复杂曲面的精加工。
  6. 孔加工:用于钻孔、攻丝、铰孔等。
  7. 根据加工工艺,选择合适的工序类型。常见的包括:
  8. 选择刀具
  9. 从刀具库中选择或创建新的刀具。需要定义刀具类型(平底刀、球头刀、圆鼻刀等)、直径、圆角半径、刃长等参数。
  10. 设置几何体
  11. 指定部件:选择我们创建的三维模型作为最终要加工成的形状。
  12. 指定毛坯:选择之前定义的毛坯几何体。
  13. 指定检查体:选择夹具等不希望刀具触碰的几何体。
  14. 指定切削区域:对于局部加工,可以选择特定的面或区域。
  15. 设置刀轨参数
  16. 切削模式:往复、单向、跟随周边、跟随部件等。
  17. 步距:刀具每次切削之间的横向距离。
  18. 切削层/切削深度:定义每刀的切削深度。
  19. 转速/进给:设置主轴转速和切削进给速度。
  20. 非切削移动:设置刀具的进退刀方式、移刀方式,这对加工效率和安全性非常关键。
  21. 刀轨生成与验证
  22. 设置好所有参数后,点击【生成】计算刀具路径。
  23. 使用【2D/3D动态仿真】功能,在电脑上模拟整个加工过程。这是检查程序错误、避免撞刀的核心步骤。可以直观地看到材料被切除的过程,并检查是否有过切、残留等现象。

第四阶段:后处理与输出

  1. 后处理
  2. NX生成的刀轨文件(.cls)是通用格式,不能被特定机床直接识别。
  3. 后处理器是一个“翻译官”,它能将通用的刀轨文件转换成特定数控系统(如FANUC、SIEMENS、Heidenhain等)和特定机床所能识别的G代码程序(.nc或.txt)。
  4. NX自带一些后处理器,但对于复杂的五轴机床或特殊功能,通常需要定制专用的后处理器。
  5. 输出NC程序
  6. 通过后处理,生成最终的NC代码文件。
  7. 这个文件可以通过U盘、局域网或DNC传输到数控机床上。

第五阶段:车间执行

  1. 机床准备:装夹工件、安装刀具、对刀设置工件原点(与编程时的MCS原点一致)。
  2. 程序试运行:在机床上进行空跑或单段执行,再次验证程序的正确性。对于高价值零件,有时会使用软材料(如蜡、木材)进行试切。
  3. 正式加工:确认无误后,开始自动加工。
  4. 质量检测:加工完成后,使用测量工具(如卡尺、三坐标测量机)检测成品是否符合图纸要求。

总结流程图

概念设计 → UG三维建模 → 模型分析与准备 → CAM编程(创建工序、设置参数) → 刀轨仿真验证 → 后处理生成NC代码 → 传输至机床 → 车间加工与检测

这个流程是一个闭环。在加工或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可以返回建模或编程阶段进行修改和优化,体现了数字化制造的高效性和灵活性。熟练掌握这个流程,是成为一名合格的NX工程师或数控编程工程师的关键。

发表评论: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