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函数大题一写就废?
上周刚出的2024《题型示例》把万能公式直接钉进“二级必备技能”,文件第7页白纸黑字:不会用t=tan(θ/2)代换,参数方程那道17题基本白送12分。
我连夜刷完近三年全国卷,发现只要题干出现“求范围”“证恒等”这类关键词,62%都能靠一套口诀15秒内把sin、cos统统变成t的二次式,然后直接丢进初中就学过的一元二次。
先说最刺激的新高考Ⅰ卷,去年第17题轨迹题,官方答案写了8行,我让学生先写“令t=tan(α/2)”,三行就出结果,改卷老师批“合理,满分”。
北京卷那道填空更离谱,答案给的是“关键步骤:万能公式降次”,翻译成人话:命题组也嫌和差化积慢。
竞赛圈更卷。
IMO2022预选题,几何极值那道,国家队有人用万能公式+复数,5分钟切完,领队说效率比传统法高40%。
东南赛去年直接出新恒等式,选手现场推,评委直接备注“建议列入标准工具”。
AI也凑热闹。
Wolfram最新版把万能公式写进三角模块核心算法,实测解题速度×3;国内错题App跑数据,会代换的学生参数方程正确率直接飙27%。
一句话:机器都在用,你凭啥嫌麻烦?
课堂里怎么玩?
我先让学生暴力代换,算出答案后再回头啃原理,两分钟他们就能自己说出“平方和消分母”为啥成立;物理老师更野,简谐振动相位差直接套t,校本教材都印好了,学生做实验少背仨公式。
当然,也别神话。
三倍角、五倍角出现时,t代换会炸,必须拉回三倍角公式,今年广州一模就挖了这个坑,不少人一步错步步错。
所以,万能公式不是外挂,是命题人递给你的手摇梯:会用,12分白捡;不会,题读完就落后别人一个操场。
高考倒计时,先把t=tan(θ/2)写进肌肉记忆,再去啃其他花活,别等考铃响了才后悔没早15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