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4年的时候,上网可没现在这么方便。每次打开购物网站,刚放进去的商品转眼就没了;登录社交账号还得一遍遍输密码,烦死了。那时候的网页服务器就像个傻子,完全记不住谁是回头客。直到有个叫卢·蒙特利的程序员,23岁,在网景公司上班,琢磨出个叫“Cookie”的小玩意儿——其实就是存到你电脑里的几串字母数字,帮网站认出你是谁。这样你逛淘宝时,购物车里的东西就不会突然消失;刷社交软件也不用总输密码了。
卢当时说,没Cookie的互联网就像《海底总动员》里那个健忘的鱼,每次见面都得重新介绍自己。但谁能想到,这个本意是让上网更方便的技术,后来却成了“偷窥”用户的工具。就在这发明的同年,网上第一个广告出现了,商家发现:如果能知道用户喜欢什么,广告投放就能精准很多。这时候,第三方Cookie横空出世。什么意思呢?比如说你去个购物网站,页面里藏着Facebook或谷歌的广告代码,这些广告商趁机往你电脑里塞自己的Cookie,偷偷记录你看了多久商品页面,点了哪个按钮。更可怕的是,当你离开购物网站去刷视频或者看新闻,只要这些网站也用了同一广告商的代码,他们就能继续追踪你的行为,把你的喜好、习惯甚至生活轨迹打包卖给广告公司。
现在打开购物网站,你可能不知道背后有几十个第三方在偷偷记账。他们收集的数据能拼出完整的你:喜欢什么牌子、常逛什么店、最近在搜索什么。这些信息被卖来卖去,广告商就能精准推送——你刚搜了登山包,转头刷短视频就看见同款广告;你查了备孕知识,母婴产品广告立刻铺天盖地。卢·蒙特利后来接受采访说,他完全没想到Cookie会被用来“卖数据”,更没想到现在还有更隐蔽的技术,比如“设备指纹”,连你手机的型号、系统版本都能当追踪依据,完全不用你同意。
但问题是,用户根本没选择权。你看那些网站的隐私协议,动辄好几页,谁会仔细读完?点“同意”才能用服务,等于被迫接受被监视。就算你装了屏蔽广告的插件,很多网站直接弹窗说“检测到异常,无法加载”,逼你关掉插件。现在互联网公司手里攥着的数据比你想象的多得多,谷歌和Facebook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用户的行为数据,他们甚至能预测你什么时候会换工作、离婚,或者生病。
2025年了,情况更复杂了。新法规刚出台,公司就搞出新技术绕过监管。比如欧盟要求禁用第三方Cookie,结果广告商改用“设备指纹”继续追踪;美国新法律说用户有权拒绝数据收集,但网页直接显示“拒绝则无法使用”。普通人想保护隐私,得装插件、改设置、读条款,麻烦得要命。卢·蒙特利现在觉得,互联网该回到初衷:记住你的选择,而不是操控你的选择。但现实是,数据已经成了比石油还值钱的东西,谁会放弃这么大的蛋糕呢?
其实你每天都在被“算计”。刷短视频时平台知道你几点起床,网购时他们猜你钱包厚度,就连你搜索“焦虑症”都会被记录。但彻底断网不太现实,只能在“方便”和“隐私”之间将就。卢说:“我发明Cookie时想让人省点事,现在它却让所有人成了透明人。”技术本该是工具,但资本让它变成了武器。下次你点开网页时,那些看不见的Cookie可能正悄悄记下你的每一个动作——只是这次,你连“多莉鱼”的健忘都当不了,因为它们永远记得你的一切。